內燃機粘度SAE標準
基于2019年7月1日在國內實施的GB/T 14906-2018《內燃機油粘度分類》標準及修訂內容,本篇文章就一起來了解和分析內燃機油的粘度指標及實驗方法;
SAE的發展
最早始于1911年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(SAE)建立的發動機油粘度分類,歷經20多次的修訂,到最新版本SAEJ300-2015標準;
最初,只規定了比重/閃點/燃點/殘炭值/粘度(賽波特粘度),粘度代號按其低溫或高溫粘度要求范圍的平均值,取前兩位數字設置;
1926年,基于賽波特粘度的SAE分類面世,定義了130℉(54.4℃)和210℉(98.9℃)的六個粘度10/20/30/40/50/60;
1933年,引入0℉(-17.8℃)下10W和20W低溫粘度級別,同時增加了70級別;
1950年,10/60/70粘度廢止,低溫范圍增加到5W,接近如今的SAE分類;
1962年,SAE分類正式冠以SAEJ300,采用冷啟動模擬機法測定5W/10W/20W的-17.8℃粘度,采用運動粘度測定98.9℃高溫粘度;
1974年,增加一個附錄,簡述發動機泵送粘度的相關定義和實驗過程,未將低溫泵送性指標納入標準中;
1980年,低溫泵送性正式納入標準,發動機油粘度分類體系基本形成;
1980年和1989年,先后設置了低溫啟動粘度指標和邊界泵送溫度指標,低溫泵送粘度指標;
1993年,設置了高溫高剪切粘度指標;
1995年和1999年,分別對低溫泵送粘度和低溫啟動粘度(CCS)的測試條件和指標限值進行修訂,相應實驗溫度降低5℃,不同粘度等級油的指標限值也做了相應調整;
2007年調整了高溫高剪切粘度指標,將0W/5W/10W-40粘度等級的高溫高剪切粘度限值由不小于2.9mPa.s調整為不小于3.5mPa.s;
SAEJ300在2013版和2015版中增加了16/12/8粘度等級,并規定了這三個粘度等級的100℃運動粘度和150℃高溫高剪切粘度限值;
目前,SAEJ300-2015為內燃機油粘度分類標準最新版本;
SAE在中國的發展
國際上普遍采用的是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(SAE)的內燃機油粘度分類標準,國內標準也是一直參照SAE粘度來分類制定;
1994年,我國采用SAEJ300-87制定了GB/T14906-1994《內燃機油粘度分類》,確立我國內燃機油粘度分類體系;
2006年頒布內燃機油產品標準GB11121-2006《汽油機油》和GB11122-2006《柴油機油》,既要適應SAEJ300不斷更新的要求,又要結合國內的實際情況,對產品的黏溫性指標的設置采取了分段采標的方式,SE/SF和CC/CD級別的粘度指標仍采用1995年之前的標準,SG和CF以上級別與現行的SAEJ300標準保持一致;
為適應現代發動機和潤滑技術發展需要,采用最新的SAEJ300標準對GB/T14906-1994進行修訂;
新修訂的國標14906-2018《內燃機粘度分類》于2018年12月28日發布,2019年7月1日實施,技術要求與SAEJ300-2015相當;
-未完待續-
文章來源:首諾潤滑智庫;
更多資訊:www.blgclick.com;
敬請咨詢:400-860-6632;